智库平台 关于我们 产业联盟 联合党委 加入我们
登 录 English
>>  
马志辉
马志辉先生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纺织行业从业30余年,曾长期就职于纺织部、纺织工业局、纺织联合会从事行业管理,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
   
Three suggestions for the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作者: 马志辉  时间:2020-06-08

  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智能制造正在给传统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带来系统性变革。然而面对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不断涌现的新鲜概念,纺织、服装企业在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的过程中,特别是中小企业,往往感觉到无从下手。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力争从具体实践的角度,给出几点建议。

  1.理清概念

  由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多年来在自动化、信息化领域存在欠缺,加上信息技术本身的不断推陈出新,导致部分企业对智能制造的理解上出现断层,甚至有畏惧感。但从基本概念上看,目前绝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智能化改造并没有超出传统的自动化控制与企业信息化的范畴。

  1.1.三个基本层次

  智能化改造包括生产流程控制(PLC)、生产执行管理(MES)、企业资源管理(ERP)三个基本层次。

  PLC层是三个基本层次中的最底层,包括两方面内容:(1)以自动化、数字化为特征的单机设备;(2)以实现整条生产线中各工序自动化连接为特征的生产逻辑控制。在单机设备方面,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全自动染缸、自动落纱、自动穿经机、高速喷气织机、电脑裁床、吊挂(或箱式)输送、自动缝制、自动整烫等新型装备的应用上取得了很大突破。根据2019年3月阿里研究院的报告,纺织、服装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了45.6%。在数字化装备的基础上,通过可编程控制器与传感器或执行器的连接,按照既定的逻辑程序对多台/套装备实施操控,并且能够通过控制系统通信协议从人机界面(HMI)接收控制命令和查询请求,就构成了生产逻辑控制。

  企业资源管理(ERP)包含两部分内容:(1)通用管理系统,如办公、人力资源、财务、客户关系管理、订单管理、仓储管理等;(2)生产管理系统,如染色工艺与配方管理、试验数据管理、服装板型与工艺管理、产质量统计与分析等。

  生产执行管理(MES)位于ERP层和PLC层之间,面向车间生产的执行与管理,其作用是:(1)将订单计划的生产指令传达到生产作业现场;(2)对作业现场的生产信息及时采集、处理。纺纱企业的自动配棉、纺纱工艺设计、生产环境监控与管理、在线质量监控等;印染企业中的自动配色、染化料自动配送等;通用类的如自动排产、能源管理、设备状态监控等,这些应用均属于MES范畴。

  1.2.层次之间的交互

  作者认为,对于现阶段的纺织、服装产业而言,最具现实意义的智能制造就在于通过实时采集、分析企业生产和运营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让企业在工艺优化、精准营销、成本控制等领域的水准同时提升,从而使实现精益化管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前述三个基本层次间的互联互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

  在做到不同层次之间交互之前,首先层次内部不同模块之间要实现打通,这在PLC层尤为重要。现实中,企业完全打通PLC层具有很大难度,这体现在:(1)对于旧设备,即便设备具有专用联网通信接口,仍需要设备主机厂配合,提供主机控制器的数据协议;不具备通信接口的设备,则需由系统实施方根据实际情况给出解决方案,以获取主机生产数据。(2)对于新设备,企业采购时需要考虑关于设备联网的相关要求包括设备接口形式(标准)、设备主控器数据协议等。(3)企业往往要面对不同设备供应商。另外在ERP层,单独的应用系统由多家供应商提供、相互之间缺乏数据关联,在中小企业中也是常见现象。

  MES层向下与PlC层之间的通讯,可以使经计算、优化后的生产指令直接与底层设备控制系统关联起来,进行全线生产管理。MES层向上可以将实时生产数据传输到ERP,形成知识库指导日常生产,并为统计、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2.评估需求

  2.1.现实需求

  智能制造本身是手段不是目的,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才是初衷。现实需求的评估需要明确面临问题的细节,包括问题出在哪个环节、是什么原因导致、可以被解决的程度等,这需要耐心、细致的分析才能得出结论。事实上,企业面临的问题往往大同小异,而细节则各有千秋,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

  案例1:某纺纱企业产品利润率低,通过分析产品定价、原料与加工成本、设备水平,以及整个生产过程,发现由于产品多为差异化特色纱,虽然单价较高,但小批量、多品种导致设备停台率长期居高不下,整体生产效率低,进而造成最终生产成本过高,拉低了产品利润率。于是问题细节被明确了,利润低源于生产环节,是随高停台率而来的生产效率低造成的。但由于产品特色如此,不能期望与常规产品的生产效率一致,只能尽力提高。

  案例2:某筒子纱染色企业也希望提高利润率。通过分析发现,高成本是高复染率增加了水、染化料、人工成本导致,而复染率高的原因是染化料人工称量差异引起的“缸差”引起的。如能通过技术手段消除人为因素,则“缸差”可基本消除。

  案例3:某针织物染整企业以外贸为主,单机设备先进、质量好、工艺控制也稳定,同样面临利润水平低的问题。经分析发现,生产车间及工序之间的物流与接驳需要大量人力,比如坯布预整时的缝布、进布,染色时染缸的开、关门,开幅机的上布与出布等;企业虽订单充足,但并没有针对客户与订单的成本分析与控制,导致大量订单薄利甚至无利。如果企业能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用工,同时优化客户结构,企业毛利率可以提高两个百分点。

  2.2.应用方向

  现实需求得到充分评估后,要将其转化到相应的智能制造范畴内,要在“三个基本层次、层次间交互”中,找到其具体位置,即明确技改项目的实施重点或大方向。其目的在于,当企业面临众多解决方案提供商时,不容易被误导或跑偏。

  从具体应用系统看,前文提到的案例1的解决方案重点在于MES层的智能排产系统;案例2企业应采用染化料自动称量配送系统;案例3涉及到车间内AGV的应用、定型机与开幅机自动上布、染缸自动开关舱门等设备改造,以及ERP层的客户关系管理、订单管理等应用系统。

  智能制造的各个应用子系统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依赖于一个结构完整的治理体系,具体要包括总体结构、应用层、数据层、开发层、技术层和操作层等部分,这些内容在应用方向评估中也应被考虑。

  3.遴选服务

  3.1.第三方咨询

  实际上,在真正开始实施智能化技改之前,企业应该首先完成企业战略规划及信息化规划的编制,从整体上对未来业务发展以及需要哪些手段来支撑做出梳理。鉴于多数纺织、服装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和应用深度有限,这里仅仅以“评估需求”作为一个缩减版的信息化规划。但即便如此,多数中小企业人才储备有限,不论是现实需求还是应用方向的评估,完全依靠自身仍有难度,可以选择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共同完成。

  3.2.项目实施

  项目的实施需要搭建技术架构、制定实施计划,并由作为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商或独立软件开发商来具体操作。目前行业内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大概有三类:(1)由纺织装备提供商转型而来,其优势在于装备本身及其自动化控制,适合全新建设智能工厂;(2)行业外的IT系统集成商,其优势在于成熟的制造业信息化治理架构和理念,他们把纺织、服装行业作为新的目标市场,适合与用户共同开发个性化应用;(3)长期专注于某个子行业的独立软件开发商,他们是行业内智能制造的先行者,优势在于了解行业、产品成熟度高,适用于运行顺畅、成熟的优势企业。由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信息化领域有缺失,所以整体看,不论实力如何,各类供应商都缺乏足够的成功案例。至于如何选择,中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供应商的优劣势谨慎做出判断。

  

  

  

—— 作者观点仅代表本人,不代表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立场 ——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027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128号